澳门新濠影汇7158(中国)App Store

政务公开 通知公告 政务通知
  • 政务通知
  • 文字:
    保护视力色:
    澳门新濠影汇7158关于印发宁波市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 阅读:
  • 时间:2023-11-10 10:23
  • 来源:澳门新濠影汇7158
  • 作者:
  • 甬农发〔2023〕153号

    各区(县、市)农业农村局:

    根据《浙江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浙农种发〔2023〕9号)文件精神,我市制定了《宁波市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实际,细化措施,全力抓好各项任务落实,为保障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

    澳门新濠影汇7158

    2023年10月20日

    宁波市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党的二十大作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提出要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决策部署,进一步提升我市粮油等主要作物单产水平,增强粮食等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能力,根据《全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2023—2030)》《浙江省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关于粮食安全决策部署,扛牢粮油生产责任,以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为主线,以持续提升主要粮油作物单产水平为目标,不断完善扶持政策,改善生产条件,推进科技应用,创新经营机制,加强协作攻关,整套集成、整体推进,加快提高单产、提升产能。

    二、工作目标

    从2023年开始,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180万亩、油菜稳定在15万亩以上,在全市持续实施粮油等主要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由点到面、由面到片,全要素集成、分作物实施、整建制推动,带动水稻、油菜单产年增 1-1.5 公斤,小麦单产年增1-2公斤,玉米、大豆单产年增1公斤。到2025年全市力争水稻、小麦、油菜、玉米、大豆平均亩产分别达到500公斤、300公斤、155公斤、292公斤、184公斤,2030年分别达到505公斤、305公斤、160公斤、298公斤、189公斤。

    三、技术路径

    立足我市资源禀赋、气候条件,因地制宜科学选配品种,合理安排茬口,集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狠抓关键环节,落实关键技术,努力实现季季高产、周年高产。在此基础上,突出不同地区、不同环节生产特点,明确不同作物单产提升技术路径。

    (一)水稻。重点是集中育秧、机械插秧、侧深施肥、两壮两高栽培等,巩固提升单季稻、稳步提升早稻和连作晚稻单产。在品种上,选育推广超级稻品种,尤其是籼粳杂交超级稻品种,加强耐高温、抗倒伏、抗稻瘟病、抗螟虫、抗白叶枯病等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推广,其中早稻、连作晚稻重点推进早熟、高产品种选育推广;单季晚稻推进高产、优质品种选育推广。在技术上,集成推广叠盘出苗育秧、机插侧深施肥、两壮两高栽培、病虫害绿色防控等关键技术。突出抓好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白叶枯病、稻曲病、纹枯病等重大病虫害防控,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分类指导、区域治理”的防控策略,全面准确监测预警,持续推进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融合,大力推广应用农业防治、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技术措施。

    (二)小麦。重点是推广秸秆深翻开深沟、适期机械精播种、巧施穗肥控群体、统防统治控病虫。在品种上,引进推广抗赤霉病、抗冻耐渍、抗穗发芽的高产稳产品种,加快中筋、弱筋高产优质专用品种引进推广。在技术上,推广小麦精确定量栽培技术,适期精量播种,秸秆深翻或部分离田,深沟窄畦,三沟配套降渍。强化“主动出击、见花打药”关键技术,突出抓好以小麦赤霉病、蚜虫为主的重大病虫害防控,落实小麦“一喷三防”技术措施。

    (三)油菜。重点是推进促发促壮高产栽培和绿色高效栽培关键技术应用,提高优良品种覆盖率,促进油菜生产高产高效。在品种上,加快引进推广优质、高产、高油、抗病的“双低”品种,特别是抗寒耐迟播、抗倒伏、抗裂角、适合机收的早中熟“双低”新品种。在技术上,大力推广油菜直播轻简化栽培、稀植绿色栽培等关键技术,开展“一促四防”(促进油菜生长发育,防花而不实、防菌核病、防早衰、防高温逼熟),带动油菜均衡增产。加大油-稻套播技术和油菜毯苗移栽技术的示范推广,保障油菜适期种植以实现高产。病虫害防控上,突出抓好菌核病、霜霉病和蚜虫等重大病虫害防控。

    (四)玉米。重点是加强高产优质玉米品种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及全程机械化技术应用,合理密植,适时收获,提高玉米的产量和效益。在品种上,重点推广高产优质甜玉米类型、高产优质适应性广的糯玉米品种、适宜机械收获的甜糯玉米品种,着重培育代表性强的主导品种。在丘陵、山区搭配种植高产籽粒玉米品种。在技术上,抓好草地贪夜蛾、玉米螟、南方锈病等病虫害防治,推广应用种子处理、去雄避害、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绿色防控。推广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提升从育苗移栽到田间收获实行机械化作业水平,减少人工投入,降低生产成本。

    (五)大豆。重点是高产优质品种选用和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平衡带动大豆的产量提高。在品种上,重点推广高产、优质、多抗大豆品种。加强早熟、高产、商品性好、口感好的鲜食品种引进推广力度。在技术上,重点集成推广合理增密、全生物降解地膜覆盖、低损耗机收等关键技术,推广“鲜食春大豆-单季稻”和“早稻-鲜食秋大豆”技术模式。病虫害防控上,综合应用生态调控、理化诱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防控措施,抓好斜纹夜蛾、豆荚螟、蚜虫、霜霉病、锈病等病虫害防治。

    (六)薯类、其他杂粮、花生、紫云英等作物。重点是强化优质高产品种引进、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应用。品种上,薯类重点推广抗旱耐逆、抗病虫的优良品种;其他杂粮重点引进和筛选高产优质、抗病、适应性广的新品种;花生重点引进推广早中熟、高产抗病、特色高油酸品种;紫云英重点引进奉化大桥种。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升良种覆盖率。技术上,推广薯类绿色优质高效集成技术模式,加大甘薯大垄稀植、设施马铃薯促早栽培、垄作覆膜栽培及配方施肥、小型薯类全程机械化等配套高效种植技术推广。杂粮重点推广高粱“一种两收”提质增效栽培等关键技术。花生重点推广鲜食花生双季促早熟高效栽培技术,加强水旱轮作模式推广,避免发生连作障碍影响产量。紫云英重点开好丰产沟和围沟,保持田块干燥,开沟前施过磷酸钙基肥,开春后追施尿素,促进早发。病虫害防控上,严格种薯、种苗检疫,防治甘薯小象甲、甘薯茎线虫病、甘薯黑斑病等检疫性病虫害;综合应用种薯处理、理化诱控、生物防治等技术措施,加强地下害虫、蚜虫、甘薯天蛾、马铃薯晚疫病、花生褐斑病等病虫害防控。

    四、重点任务

    (一)深入开展农田基础设施提升行动。一是大力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部门协同,统筹建设力量,围绕永久基本农田逐步建成高标准农田目标,重点开展田块整治、土壤改良、田间道路和灌排设施建设等,补齐农田基础设施短板,改善农田生产条件,增强防灾抗灾减灾能力。二是推动粮食生产功能区扩面提质。立足“吨粮田”的标准,查漏补缺,着力抓好80.24万亩现有粮食生产功能区改造提升,新增划定建设41.11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储备区,全面提升粮食产出能力。加强粮食生产功能区管护利用,保持种粮属性并优先种植水稻,确保每年种植一季以上粮食作物。三是加强耕地地力提升。结合耕地质量、耕作制度、生态环境和生产条件,开展农田生态修复、中低产田提质改造、新垦及整治耕地培肥改良,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和“浙样施”应用,推广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秸秆还田等有机替代技术,集成工程、生物、农艺等措施相结合的土壤熟化提质模式,促进全市耕地平均质量等级逐步提升。

    (二)深入开展良种选育推广行动。一是加强优质品种选育。开展水稻等重点种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选育一批单产潜力大、高产抗逆强、稳产易种植的品种。常规早籼稻主攻短生育期、抗恶苗病、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苗期耐寒性;常规晚粳稻主攻稻米食用品质、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籼粳杂交稻兼顾高产与优质,主攻稻米食用品质、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短生育期、耐热性、广适性。5年内力争审定新品种15个以上。二是加强优良品种供应。以水稻为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改造提升基地田间基础设施和种子生产加工设备,提高种子生产加工水平。到2030 年,全市建立水稻制繁种基地5万亩以上。强化种子供需预测预警,加大高产优质粮油作物种子供需调度。完善市县两级种子储备制度,每年落实100.84万公斤储备种子。三是强化优良品种推广应用。推行科学合理用种,每年推荐发布一批市级粮油主导品种,每年建立新品种展示示范点10个以上、展示示范品种100个(次)以上,确保全市水稻主导品种推广面积达 100万亩以上,良种覆盖率保持在 98%以上。

    (三)深入推进农机装备水平提升行动。一是加强先进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制造熟化。大力推进丘陵山区先进适用小型农业机械先导区建设,重点支持适用于大棚内稻菜轮作的小型机械、适宜丘陵山区水稻和旱粮耕作的轻简型机械、水稻宽窄行高速插秧机等农机装备研发,支持引进具备动平衡功能拖拉机、液压平地打浆机等先进装备应用,加大新能源农业机械推广力度。二是大力推广先进适用机械化作业方式。深入实施农艺农机融合示范试验项目,扩大推广水稻集中育供秧、机插(抛)秧、水稻侧深施肥、机械化除草、机收减损等技术,扩大小麦、油菜有序条播面积,开展机收减损培训比武等活动。到2030年,全市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 92%以上,其中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4%以上。

    (四)深入开展绿色过冬行动。一是科学谋划生产布局。结合产业发展趋势,按照宜粮则粮、宜油则油、宜肥则肥原则,合理制定冬播小麦、油菜、旱粮作物和绿肥等作物种植计划,科学引导冬种区域化生产布局,发展规模化冬种生产,构建特色化、专业化、基地化的生产新格局。二是进一步优化种植结构。充分利用冬季光温水土资源条件,积极扩种优质小麦、“双低”油菜、紫云英等作物,因地制宜发展优势强、效益好的蚕(碗)豆、马铃薯等特色作物,促进产品优势和产量优势双提升。大力发展“麦-稻”、“油菜-稻”和“马铃薯-稻”等水旱轮作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积极探索“油菜-稻-稻”、“麦-稻-稻”、“绿肥-稻-稻”等三熟制模式,对没有条件绿色过冬的冬闲田,鼓励在冬季开展一次深耕晒垡,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状,为粮食作物单产提升创造条件。

    (五)深入开展技术集成推广行动。一是加快高产高效技术模式集成应用。大力推广叠盘育秧、两壮两高栽培、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绿色高产技术,因地制宜集成、配套、创新高产栽培技术体系,进一步提升粮油单产水平;加快推进稻渔综合种养高质量发展,促进稻田产出水平和效益提升。二是广泛开展绿色高产创建活动。以“稳粮增收、提质增效、绿色发展”为目标,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批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的粮食高产高效示范区,示范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的提高。每年落实市县两级百亩示范方 100个以上,开展单季稻 1000 公斤、连作晚稻 800公斤等类型百亩方高产攻关,广泛开展粮油作物高产竞赛,示范带动粮油作物大面积均衡增产增效。三是加大培训指导力度。充分发挥粮油产业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团队作用,组织产业技术团队专家在关键农时进村入户开展指导服务,落实专线服务和在线服务机制,实现农技专家与规模粮油大户“一对一”挂钩联系,把单产提升作为指导服务的主要内容,不断提高技术到位率和覆盖率;依托农民教育培训体系,对生产主体进行技术轮训,通过现场观摩、集中培训、线上授课、咨询解答等形式,做到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和各类社会服务组织培训全覆盖,线上线下同时发力,提升生产主体技术技能水平。

    (六)深入开展经营机制创新行动。一是加大新型粮油经营主体培育。加强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鼓励“粮二代”、返乡大学生、工商资本从事粮食生产,培育推动规模经营主体多种粮、多产粮,全市规模经营主体稳定在2800户左右,到2030年粮油生产规模化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二是推进土地流转。完善创新土地流转机制,推动整村流转、粮食生产功能区整区流转,引导开展蔬菜等土地季节性流转种粮。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粮食生产,支持村集体、工商企业等统一组织经营。三是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供销社、农合联、村集体等建立综合农事服务组织,推动农资企业和粮油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拓展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现代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优化集中育秧中心、粮食烘干中心、植保服务组织等建设布局,着力实现粮食生产功能区社会化服务全覆盖。四是推进产加销一体化经营。鼓励规模粮油经营主体立足生产,开展粮油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延伸产业链、价值链,提高粮油生产附加值。支持规模种粮主体自创稻油品牌,继续开展“甬优好稻米”产品推选活动,提高宁波地产粮油品牌影响力。

    (七)深入开展农业防灾减灾行动。一是提升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机制建设,加强宣传教育和应急演练,不断完善防灾减灾预案。加强风险隐患排查整改,做好灾害会商研判,及时发布预警信息和技术措施,组建农机应急作业服务组织,落实救灾应急物资和队伍准备,最大程度减少粮油作物因灾损失。二是切实抓好病虫害防控。把“虫口夺粮”作为千方百计稳定粮食生产的重要举措,突出主要作物,加强监测预警,开展科学安全用药,强化统防统治,推进绿色防控,坚决遏制重大病虫害大面积爆发成灾,全力保障粮食安全。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要坚决贯彻落实国家、省、市关于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工作的部署要求,结合当地实际,分品种确定单产提升目标任务,制定具体实施方案。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到主要负责人亲自抓,分管负责人具体抓,压紧压实责任,加大资金投入,推进重点任务落实落地。要整合系统内各方力量,联合科研院校等技术优势,通力合作、密切配合,确保粮油单产提升行动扎实推进。

    (二)强化政策扶持。要充分利用农业生产社会化服务、基层农技推广、农机购置与应用补贴、绿色高产高效活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产业融合发展等现有资金和项目渠道,创新项目实施方式,将促单产提升的主要技术和重点任务作为资金重点支持内容。要聚焦种粮大户、粮食生产功能区、水稻和油菜种植,不断完善粮油生产扶持政策。加强水稻育供秧中心和现代化农事服务中心建设支持,鼓励开展水稻统防统治和机插作业,提高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大对整建制推进县开展单产提升行动的投入,推动大面积提高单产尽快见效。

    (三)强化考核评价。根据省里要求,将单产提升情况纳入粮食安全责任制考核内容,对提升效果明显的给予激励。结合“河姆渡杯”粮食生产先进评比等表彰表扬项目,对在单产提升行动中成效显著的地方,以及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专家和种粮大户等给予优先推荐。

    (四)强化督促指导。适时对主要粮油作物大面积单产提升行动开展帮包督促和技术指导服务,确保技术落细、任务落实。同时,加强宣传引导,通过媒体宣传、现场观摩、典型示范等方式,宣传粮油单产提升行动的好模式、好经验、好做法,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XML 地图